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過去・現在・未來

文字/郭慧
口述/鍾兆佳
攝影/剣持悠大、樹音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小杉湯

專訪北投溫泉博物館館長鍾兆佳

1913年時,北投公共浴場完工,成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然而,隨著時間流轉,輝煌一時的公共浴場,竟淪為被時代遺忘的「鬼屋」。所幸,1995年時,北投國小的老師帶學生們進行校外教學,意外發掘「鬼屋」歷史,北投公共浴場也在眾人搶救下,華麗轉身為如今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帶著綿長的歷史和地方的關心,北投溫泉博物館究竟該如何回望過去、立足現在,並與地方攜手,共同書寫屬於北投的未來?關於這些大哉問,或許北投溫泉博物館館長鍾兆佳,會是最適合的解答者。

 

最特別的「唯一」:北投溫泉博物館

Q:1998年時,北投溫泉博物館成立,是台灣第一座由在地人搶救、成為「古蹟」而促成的地方博物館。作為地方公共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在這個文化館舍林立的時代,如何傳承過去的歷史,並走出現代的道路?

A: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其他文化館所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的前身是北投公共浴場,也因此北投溫泉博物館不只是北投「溫泉鄉」的歷史見證,更親身參與了北投溫泉產業的發展,這樣的地方關係,是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獨特之處。

也因此,不同於許多文化館所是由菁英將知識包裝完後,告訴大家「你應該學什麼」、「什麼是經典」;我們卻是一開始就想走「生態博物館」、「無圍牆博物館」的定位,關注在地生活、產業脈動,強調與地方共好,跟在地人一起書寫北投。其實我們注重歷史、講究現在,都是為了跟地方共同展望未來,或者說是為了北投的「未來」創造「歷史」。我們真正關心的是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持續概念,而不是反覆強調經典。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北投溫泉博物館曾經是一個非常殘破的地方,館藏也不多。畢竟很少人在沐浴時拍照,所以北投公共浴場內部照片很零落。但正因為我們的過程如此艱困,更需要大家一起來寫歷史,或許經過我們的保留,等到一百年後,後代就不會面臨到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也因為我們過去遇到很多困難,並在困難之際收到很多幫助,所以「共好」一直是我們的核心精神。有趣的是,其實「共好」的概念,也與北投公共浴場的歷史相呼應,畢竟公共浴場就是所有沐浴者,不論年齡、國籍、語言都可以造訪的地方。

北投這個地方很有趣,很多居民會說「我是北投人」,但有些人的家鄉其實不在北投,卻在搬來這裡後,非常認同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就會去反思,「北投的歷史是什麼?」、「北投人的認同是什麼?」,後來我們發現,只要你認同北投,你就是北投人。這種包容的概念也跟公共浴場的包容性是相通的。對我來說,北投溫泉博物館始終不會是最大、歷史最長、資源最多的博物館,那也不是我們該走的路。成為人們心目中最特別的「唯一」,才是北投溫泉博物館要前進的方向。

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公共浴場)在百年前為東亞最大的公共浴場,同時也見證了北投的溫泉歷史。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以生動有趣的沉浸式展覽,帶領大家身歷其境,體驗北投溫泉歷史及在地產業發展。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在漫漫時光中,持續「創新」、書寫「未來」

Q:北投溫泉博物館如何拿捏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

A:我們注重過去、現在跟未來,但是「歷史」走到某個階段,一定會面臨時代的挑戰,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創新」,而這個創新是為了書寫更長遠的「未來」。對於北投溫泉博物館來說,傳承歷史、著眼現在、放眼未來,以公共浴場的概念,與不同的人共好、包容多元面向的議題,是我們的使命。

至於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拿捏平衡,我覺得重點是去思考:「這些歷史事件能否對於未來有所幫助?又如何透過文化創價,提升地方產業或文化?」

舉例來說,北投觀光產業發展上有嚴重的淡旺季差別,民眾只在冬日泡湯時造訪北投,對於地方的發展而言是種傷害,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各種活動,來改善這樣的現象。然而,北投是座小城,到處都是山徑小路,也因此團體的遊覽車旅遊,可能就不是適合北投的發展方向。如何保有北投的整體利益,讓這裡永遠是座療癒的溫泉鄉、是充滿人情的地方,並在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帶給旅人不一樣的體驗,這些都是我們舉辦活動時,時時思考的事情。

北投溫泉博物館於夏天舉辦「北投納涼祭」,重現北投公共浴場夏日泡湯的熱鬧盛會;同時創造專屬現代北投的夏日新體驗。

北投溫泉博物館於夏天舉辦「北投納涼祭」,重現北投公共浴場夏日泡湯的熱鬧盛會;同時創造專屬現代北投的夏日新體驗。

北投每當入秋,來自「臺灣月琴民謠祭」的優美月琴聲,便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起點,傳唱北投文化之美。

北投每當入秋,來自「臺灣月琴民謠祭」的優美月琴聲,便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起點,傳唱北投文化之美。

北投溫泉博物館每年十月館慶時,攜手在地店家、溫泉業者,結合北投溫泉文化、地方特色,展開為期三周的館慶系列活動。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每年十月館慶時,攜手在地店家、溫泉業者,結合北投溫泉文化、地方特色,展開為期三周的館慶系列活動。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在公共空間中,找到美好的共同想像

Q:無論「公共浴場」或「博物館」都有所謂「公共性」。你期待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在地社群,能有哪些面向的合作交流?

A:我覺得「公共浴場」涵納的概念是很寬廣的。過去大家對於公共浴場的想像,往往侷限在「洗浴」概念,但是其實公共浴場裡頭的人、浴場裡的建築、藝術等都很珍貴,它的公共性也很迷人,而這也是我們在活動規劃時反覆強調的部分。

從我的角度來看,公共浴場在「空間」與「記憶」這兩個層次上的公共性特別明顯。從「空間」的角度來看,我們便會去想,當公共浴場這樣的空間裡,浴池不再供大家泡湯時,還能怎麼利用?我們又能如何保有空間的核心精神,以此延續大家的記憶,讓這個地點持續成為大家的心之所嚮,並讓大家知道,北投公共浴場是屬於所有人的?也因為這樣的思考,北投溫泉博物館曾經在大浴池那邊放入裝置藝術、水幕裝置,也曾經跟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合作,在館中擺放一百把月琴,呼應北投公共浴場的百年歷史。

至於「記憶」的部分,則是最難處理的,畢竟對於同樣的地方,每個人的記憶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的任務便在於,如何在大家不同的記憶中,找到美好的共同想像。而在這個過程中,溝通就很重要。像是前幾年,年輕人覺得北投是老地方,但我們用展覽告訴大家「這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又或者是過去年輕人覺得月琴很老派,但是透過台灣月琴民謠協會的努力,以及在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公開活動,我們卻能讓年輕人跟國寶在同樣的空間中,互相認識、理解並且得到樂趣。

有趣的是,以前大家講「國際化」,現在則強調「越在地,越國際」,但其實我們從過去到現在,都不斷地強調在地的公共性,並努力找到創新的可能。北投有很多值得創新的地方、有很多可愛的寶貝,重點是如何串連與整合,梳理出一個容易被記得的故事。我們也很希望,透過活動參與者的反饋,讓努力推動議題的人獲得力量,更能繼續走下去。畢竟如果沒有人繼續推動,這個地方就會消逝。對於一座生態博物館來說,最重要的絕對不是展示品,而是有人願意繼續把這裡的故事說下去。

匯聚北投特色,以「北投家徽」呈現北投館舍、在地文化、溫泉珍寶、自然地景的北投多元面貌,串連北投在地故事。(「北投家徽」設計:鄭培哲)

匯聚北投特色,以「北投家徽」呈現北投館舍、在地文化、溫泉珍寶、自然地景的北投多元面貌,串連北投在地故事。(「北投家徽」設計:鄭培哲)

以「北投家徽」為主題,呈現北投在地館所、自然地景、溫泉珍寶及多元的在地文化。

以「北投家徽」為主題,呈現北投在地館所、自然地景、溫泉珍寶及多元的在地文化。

「山丘下的北投盛會」大浴池藝術裝置,展出三座充滿懷舊風味的巨大刨冰。

「山丘下的北投盛會」大浴池藝術裝置,展出三座充滿懷舊風味的巨大刨冰。

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合作,在大浴池展出一百把月琴,呼應北投公共浴場的百年歷史。

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合作,在大浴池展出一百把月琴,呼應北投公共浴場的百年歷史。

「錢湯聚」台日公共浴場展,以「錢湯」文化為主軸,展出的不只是精彩紀錄,更是台日友好的祝福。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錢湯聚」台日公共浴場展,以「錢湯」文化為主軸,展出的不只是精彩紀錄,更是台日友好的祝福。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以「浴場文化」為核心,用「泡澡」交朋友!

Q:北投是台灣知名的溫泉鄉,也是許多外國遊客訪台時的觀光勝地。請問在國際交流方面,您認為北投溫泉博物館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A:北投溫泉博物館過去其實像是個「棄嬰」,後來在大家的呵護下慢慢長大,對我來說,它現在就是快要成年的模樣。而我們過去受到大家的幫助,也持續思考如何回饋地方、如何用創新的方法,讓北投登上國際舞台,這其實也是我們今年想要促進國際交流的初衷。

老實說,這次與日本小杉湯共同舉辦「歡迎光臨小杉湯的台灣北投」台日展,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新嘗試。過去北投溫泉博物館常常接觸到外國遊客,也會與其他館所交流,但以浴場文化為核心進行跨國文化交流,對我們來說是第一次,也是最深入的一次。在此之前,我們比較著墨在地方耕耘,但也是因為前面有了長足的累積,到了現在,我們才能很有自信地去試試看新的挑戰。畢竟,北投溫泉博物館從過去的「鬼屋」,到如今成為地方居民會來走走、台灣各地人士會來看看的地方,其實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也建立屬於自己的「模式」了,接下來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成功模式,分享給鄰近館所,而我們自己則需要再往下一步前進。

我們也會發現,其實外國人剛開始認識台灣時,一定都是從最粗淺的面向開始認識我們,而我們的任務便在於如何從那個面向開始,誘導他往下走。畢竟,很多大家覺得是刻板印象的東西,其實就是別人認識我們的一扇門,但我們的任務在於,當大家跨進門之後,再以多元觀點、在地視角,引領大家真正看見台灣的美。

北投溫泉博物館與東京高圓寺老舖錢湯「小杉湯」攜手推出「歡迎光臨小杉湯的台灣北投」台日展,成為疫情下難得的跨國對話。(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小杉湯。攝影:剣持悠大、樹音)

持續累積,拓展未來

Q:請問北投溫泉博物館未來還有哪些計畫,可以跟我們分享?

A:我們的下一步就是持續累積。畢竟「公共浴場」、「溫泉鄉」、「療癒」、「包容」都是很寬廣的概念,在這樣的概念下,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值得持續嘗試與累積。像是這次與日本小杉湯的海外交流,也是未來可以繼續嘗試的路徑。

在「浴場」寬廣的概念下,持續嘗試、不斷累積。(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在「浴場」寬廣的概念下,持續嘗試、不斷累積。(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PLUS! /透過台日浴場交流,創造北投未來新可能

2021年9月,在東京高圓寺的人氣錢湯「小杉湯」中,一場名為「歡迎光臨小杉湯的台灣北投」的台日展覽堂堂揭開序幕。這不僅是疫情下難得的跨國交流,也是「小杉湯」第三代主理人平松佑介第一次知道「原來北投也有浴場文化!」,更是北投溫泉博物館首次以浴場文化為核心,開啟的跨海對話。

說起這次合作的緣起,北投溫泉博物館館長鍾兆佳表示,北投溫泉博物館和日本東京小杉湯,雖然前者是公有文化館所、後者是私人家族錢湯,但共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曾是面向民眾的公共浴場,也都曾面臨時代的挑戰,得在館舍衰頹或是錢湯文化不興的日子裡,努力存活下去,並找出自己在新時代的價值。

「我們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心裡也知道如果跟其他溫泉鄉合作,可以得到非常豐沛的資源,但我們之所以想要和小杉湯攜手,正是因為我們都曾經面臨到歷史的挑戰。」館長鍾兆佳說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從小杉湯的故事學到很多,像是小型錢湯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場地,開展各種可能性。我覺得這種精神,也可以鼓勵到北投溫泉業者,讓大家知道,當自己碰到時代的挑戰時,可以怎麼做?當浴場面臨困境的時候,可以如何跟當地各行各業的人合作,創造新的可能?雖然每個人面對挑戰的應變之道都不一樣,沒有人可以複製別人的路,但是只要看到成功的案例,就會讓人感受到希望。 

除了藉由小杉湯的成功案例,為北投溫泉產業帶來新的思考方向,這次台日展中另一個重要的面向,則是讓更多日本朋友認識台灣,也藉由外國人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進而學習如何述說屬於自己的故事。舉例而言,「歡迎光臨小杉湯的台灣北投」便展售了北投的明信片、湯花、肥皂等,讓日本「湯友」藉由這些在地小物,認識北投故事。「其實湯花是一種北投溫泉結晶後,經過特殊程序處理而成的白色粉末,可以用於泡湯,也是循環經濟的產物。北投在地業者一直在做這樣的好產品,卻不太會述說背後的故事,所以我們就藉由展覽的機會、運用我們擅長的說故事方法,讓湯花成為北投溫泉重要的伴手禮,也為在地產業進行文化創價。」館長鍾兆佳舉例道。

而在交流之外,館長鍾兆佳也表示,透過「歡迎光臨小杉湯的台灣北投」台日展,我們也可以從日本朋友的視角,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畢竟自己看自己,永遠會有盲點,但是透過別人的眼光,我們卻會發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人事物,可能是別人眼中的珍寶。像是日本人可能對北投的菜市場,或是非常日常的物品深感興趣。」而當我們透過別人的眼光,發現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蘊藏新的可能,便也為文化的持續演繹,增添新的動力,讓我們更能夠奠基在過去的歷史中,以現代的視角,創造未來的北投。

儘管近年日本有「台灣熱」,但是北投對於許多日本朋友來說,仍較為陌生,而「歡迎光臨小杉湯的台灣北投」台日展便是他們與北投的初相見!(圖片提供:小杉湯、攝影:剣持悠大、樹音)

儘管近年日本有「台灣熱」,但是北投對於許多日本朋友來說,仍較為陌生,而「歡迎光臨小杉湯的台灣北投」台日展便是他們與北投的初相見!(圖片提供:小杉湯、攝影:剣持悠大、樹音)

小杉湯展出北投湯花等特色名物,讓日本朋友們更加認識北投在地特色!
(圖片提供:小杉湯、攝影:剣持悠大、樹音)

小杉湯展出北投湯花等特色名物,讓日本朋友們更加認識北投在地特色! (圖片提供:小杉湯、攝影:剣持悠大、樹音)

在本次台日交流下,激盪出蘊藏的文化火花,把彼此的文化魅力於台日兩地相互呈現,為浴場文化的演繹,增添新的動力。(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在本次台日交流下,激盪出蘊藏的文化火花,把彼此的文化魅力於台日兩地相互呈現,為浴場文化的演繹,增添新的動力。(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