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頁面上方視覺圖片

樓層介紹

展區介紹

 

一樓展區

展區 「大浴池、北投石」

展區 「大浴池、北投石」

大浴池

北投石

北投石是正式學名,也是全世界唯一用台灣的地名來命名的礦石,它的產地只有日本玉川及台灣的北投溪,其共通特性為生成於青磺溫泉水,且具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鐳。

 而所謂的北投石是附著在石頭上的一層結晶物,它的價值不在於使用與收藏上,然而學術研究上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大浴池是公共浴場的精神所在,也是整棟建築物最重要的空間。依據當年旅遊摺頁所載,此為當時東亞最大型的溫泉浴場。大浴池只供男性沐浴,浴池建築帶有羅馬浴池的風格。此外,必須站著泡也是這個浴池的特色,因為這樣可以容納更多泡溫泉的人。

 

 

展區 「北投浴場SENTO」

展區_「 北投浴場SENTO」北投溫泉鄉洗浴文化

北投浴場SENTO展區_1

北投浴場SENTO展區_2

北投浴場SENTO展區_3

北投浴場SENTO展區_4

北投浴場SENTO展區_5

走進公共澡堂泡澡,不只是體會溫度的變化,也是沉浸在一種多重的文化經驗。源自日本的泡湯文化,隨日本統治臺灣移入,習慣成自然,北投成為名聞遐邇的溫泉鄉,這個過程蔓生出它獨特的面貌,在知識、感知與文化慣習上都飄逸著濃濃的北投味。許多現代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泡湯形式與思維,都有著在北投發生質變的時間軌跡。

 

 

展區「片語拾光」

展區_「 片語拾光」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身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歷經不同時代更替,從日治時期的公共浴場到戰後的中山堂、民眾服務社等,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北投溫泉博物館像是個巨大的時光寶盒,收藏了不同時期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時代精神,靜靜的矗立在北投溪畔,陪伴並見證了北投的歷史發展。

因此本區左右兩側分別展示北投溫泉博物館及周圍環境的歷史照片,帶領觀眾隨著時間拾起一段段散落於時光中的歷史片段。

片語拾光展區

 

 

展區 「博覽廳EXPO」

展區 「博覽廳EXPO」溫博館過去、現在與未來

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的師生在鄉土教學的資料收集過程中,發現被棄置荒廢近七年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在1998年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再次啟用。北投溫泉博物館不再提供泡湯服務,轉而向大眾介紹北投與溫泉歷史,以此新生並延續浴場的公共精神。該區介紹由公共浴場蛻變為溫泉博物館的歷程及建築之美,也以繁盛的北投文化慶典,展示北投的人文風華。

博覽廳EXPO展區

 

 

二樓展區

展區「北投印象」

展區_「北投印象」該展間以台灣藝家朱芳毅於2013年的公共藝術作品《北投的記憶》開始,另以「豐饒北投」、「樂活北投」、「知性北投」三個單元,分別從自然資源、休閒娛樂、歷史人文三個方面來循序介紹北投獨特之美與萬種印象,邀請觀眾一同再次認識北投。

多數人對於北投的印象就是溫泉,但北投有的可不只是溫泉。北投區內涵蓋了部分大屯火山群、關渡平原,地景的多元成就了北投特殊的風貌,特別是火山群給北投帶來了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及資源,亦造就了大家最熟悉的溫泉。自然資源帶動休閒娛樂的發展,繼而牽引人文藝術的勃興,吸引各方遊客流入。遊客的蒞臨和社區居民的努力如活水般不斷注入,使北投常保年輕與活力。

北投印象展區

 

 

展區 「多媒體視聽室」

展區 「多媒體視聽室」

目前『北投溫泉博物館導覽影片』採循環播放機制。影片內容為博物館館內簡介,並概述北投發展的歷史、產業、風光,全片片長15分鐘,歡迎參觀民眾欣賞。

 

 

展區 「望樓」

展區「望樓」

望樓位於榻榻米大廳旁,供沐浴後的遊客休憩、欣賞北投山光水色之處。從望樓向外眺望,可以看見綠蔭盎然的北投公園及北投圖書館,是北投溫泉博物館最受喜愛的參觀區域之一。

望樓展區

 

 

展區 「台語片的好萊塢」

 展區 「台語片的好萊塢」

本區所展示的是北投的台語片相關記錄。在民國四、五0年代台語片盛行的時候,北投優美的環境吸引許多電影來此拍攝,不但讓電影公司省去搭布景的麻煩,而眾多的溫泉旅社更提供了拍片所需的內景、工作人員休息用餐或過夜的場所。台語片在北投最盛的景況是同一間旅社內有兩三組人馬拍攝不同的電影,所以北投可以說是早期台語片的好萊塢,許多當時的電影中都有北投的影子,其中「溫泉鄉的吉他」更是全片在北投拍攝的經典之作。

台語片的好萊塢展區_1

台語片的好萊塢展區_2

 

 

展區「溫泉DOZO」

展區「溫泉DOZO」北投溫泉旅館發展史

冒著白煙的蒸汽,自山間或水溝散逸出維維刺鼻的硫磺味,山腳下的旅館店家與人群,沿著不見底的小徑無盡延伸。整個北投如同溫泉旅館的店面,走進來會發現舊日時光的餘韻,留下跨時空的無聲足跡。溫泉旅館與北投的相遇,距今已一百多年,從日本人利用北投溫泉水開始,溫泉旅館陸續出現,衍伸出豐實的庶民文化活動;二戰後扮演多重角色的旅館,雖然也曾經歷黯淡時日,但北投溫泉旅館厚實的文化底蘊已在當代再次復興。

 

1895-1913 軍民雙軌發展 - 野溪溫泉與旅館初登場

1895年日本治理臺灣後,日軍就調查了北投附近的地形環境與泉質,並看中北投溫泉的特性,將此地做為陸海軍度假休閒及長期療養的醫療據點。而當時北投溫泉除了日軍的開發利用外,渡海來臺的日本人也隨後入駐於北投經營溫泉旅館,以療病養生維號召,吸引眾多愛好溫泉文化的日本人前往消費,而北投的溫泉旅館產業在軍人與民間雙軌性的發展下,就此打開。

 

1913-1945 從高級到普及-庶民泡湯文化開啟

溫泉主導了北投的發展,溫泉業的經營者與消費者,主要還是以日本人為主,且旅館的消費也並非大眾能夠負擔的起,即使有能力負擔旅館消費的臺灣人,仍屬中上階層的人士。1913年「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新建落成造成了轟動,相比旅館的高價位,便宜的入場費讓庶民也能享受泡湯樂趣,更標註了北投溫泉往大眾庶民發展的轉捩點。旅館的服務又可依據不同的服務項目,細分成「休憩所」、「旅館」、「料理店」,多元化的服務奠定了北投產業發展的雛形。

 

1945-1979 溫泉旅館萬花筒-北投旅館的蓬勃與斜槓

二戰後受創的經濟一時之間難以恢復,北投旅館也面臨衰微,但因過去聲色場所的包裝,加上政府對於侍應生的法規立法,北投旅館產業達到了另一個高峰。1954年「女侍應生住宿戶聯誼會」成立後,侍應生與旅館間結下不解之緣,也吸引眾多人們前往應酬消費。旅館生意的興盛讓北投居民投入了周邊服務業,使得北投如萬花筒般現出百變樣貌,酒家菜、那卡西演奏、侍應生服務、摩托車限時專送都成為了北投溫泉文化的產物。特色共生的產業與自然環境更吸引了電影劇組前來拍攝,來臺美軍前來消費,日本人更回流享受,此時百業興盛與風化區的稱號卻也衝擊著居民的生活型態。

 

1979-至今

1979年廢娼頒令後,當地性產業及依附著它興起的商業文化正式敲響喪鐘。北投旅館也因過度依賴聲色文化的關係迅速衰微,溫泉旅館淪為廢墟或改建為其他用途,風化區的負面印象逐漸退去。因位處郊區,北投轉變為廉價的住宅區,進入觀光業空窗期。為求生存,存活的旅館也逐漸轉型,調整經營策略以符合人們的觀光需求,爾後終於在各式單位及組織的規劃與推廣下,再造北投的另一波觀光的風潮。

溫泉DOZO展區_

溫泉DOZO展區_2

溫泉DOZO展區_3

溫泉DOZO展區_4

溫泉DOZO展區_5

溫泉DOZO展區_6

 

 

展區_「榻榻米活動大廳」

展區「榻榻米活動大廳」

在日治時期,榻榻米大廳是當時的人在沐浴後納涼、用餐、休憩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北投谷地以及公園美景,開放的室內空間通風良好。

目前榻榻米開放進入,進入榻榻米時請脫鞋並請勿躺臥。

榻榻米活動大廳展區_

榻榻米活動大廳展區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