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走訪溫泉鄉,穿梭無牆的博物館

文字/郭慧
攝影/蔡耀徵

北投設計師鄭培哲帶路!

北投不只是療癒感十足的溫泉鄉,也是一座無牆博物館,看似尋常的街廓中,隱身著不少有故事的建築角落。以一系列建築插畫為人所知的北投在地設計師鄭培哲,平時也常以畫筆記錄北投建築風采,更與北投溫泉博物館合作,將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公園、吟松閣、不動明王石窟等文化、地景,繪成「北投家徽」,吸引更多人造訪這座美麗小城。

「我會開始畫建築插畫,一開始是因為聽到有些房子準備拆遷,想在老屋消逝前,紀錄下它們的身影。後來因緣際會開啟跟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合作,一起討論出具有在地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物,更有系統地紀錄下北投在地建築。」鄭培哲說道,「對我來說,由於北投在日治時期溫泉產業蓬勃發展,如今許多古蹟、老屋,仍洋溢著濃濃的日式風情,有些則融入台灣本土特色,相當值得細細探索。」在此,讓我們跟著北投設計師鄭培哲,一起穿梭北投的街角巷弄,透過在地人的眼光、設計師的視角,以雙眼閱讀北投的故事。

消逝的北投車站

如今來到北投的旅人,即便沒看過北投車站曾經的模樣,卻多半曾造訪北投車站曾經的所在之處。事實上,如今的北投捷運站,過去便是北投車站所在地;北投捷運站對面的花圃,從前則是北投車站外的噴水池。「日治時期時,日本建築師常模仿歐洲都市景觀,在許多車站前設置廣場、噴水池,北投車站落成時,外頭也蓋了一座噴水池,希望旅人一步出北投車站,就能一眼看到這幅美麗的景象。」鄭培哲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昔日北投車站圖版,向我們說明:「淡水線上的北投、雙連、石牌、士林、關渡等車站,都是建築造型非常類似的黑瓦木造車站。在『新北投站』尚未落成前,來到北投的旅客,都會在這座黑瓦車站下車,再搭人力車去泡溫泉。」

圖片_2-6-01

北投車站前街屋

步出北投捷運站(昔北投車站)後,沿著花圃(昔噴水池)方向走,便會看到連鎖藥妝店「康是美」。抬頭一看,「康是美」招牌上方,竟保有傳統的洗石子立面!「有趣的是,在這傳統的台灣人街區,竟有富西洋風格的立面裝飾。但這邊的立面裝飾,又不全然是西洋風格,反而融入中式的獅子、彩球等元素,可以看出日治時期的台灣匠師巧妙地融會了異國與本土風格。更仔細看的話,還可以看到立面左右對稱的白花裝飾,其實是用貝殼拼貼而成的,也是台灣匠師的創意與用心。」

圖片_2-6-02

松濤園昔日所在地

講到北投溫泉歷史,一定會提到的,當屬知名溫泉旅館「松濤園」主人、北投納涼祭推動者,以及「北投燒始祖」松本龜太郎。意想不到的是,如今新北投捷運站外的星巴克、麥當勞,過去便是「松濤園」所在之處。「松本龜太郎原先是臺北軍政廳財務課長,後來發覺北投溫泉產業有發展機會,便辭了官,買下北投民宅,改建成溫泉旅館『松濤園』,而如今的星巴克,就是過去『松濤園』新浴場『神泉閣』所在之處。」鄭培哲說明道,也讓街邊乍看平凡的連鎖飲食店,倏地顯得有趣了起來。

圖片_2-6-03

北投公園

北投溫泉博物館不遠處的大片綠地「北投公園」,其實是台灣第一座溫泉公園。1913年時, 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下令將瀧湯浴場改為「北投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並將附近空間整建為「北投公園」。「這其實是很完整的規劃,讓來到北投公共浴場的遊客,泡完湯之後,還可以到附近走走。之後附近也蓋了兒童遊樂地,供當時的家長『遛小孩』。」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北投公園還留有2座優美的噴水池,便是日治時期建築師,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吸收到的西式技法,應用在台灣城市建設的最美例證。「這裡也是蔡依林〈許願池的希臘少女〉MV取景地喔!」鄭培哲補充。

圖片_2-6-04

北投溫泉博物館

1913年落成的「北投公共浴場」,是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浴場以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為原型修建,外型富有和洋折衷風格,至今仍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優美地佇立在北投山徑上。鄭培哲也從設計師的身份,分享他心目中北投溫泉博物館最美、最好拍的三個魔幻視角:「第一個是下午時,坐在二樓的榻榻米大廳往外看,可以看到陽光穿過葉片,掩映在木地板上的碎影;第二個則是下午時在一樓大浴池,可以見到光線穿過彩繪玻璃後,倒映在溫泉池面上的模樣;等到閉館後,外頭天色微暗時,館內光線照在彩繪玻璃上實,也非常漂亮。」

圖片_2-6-05

吟松閣

作為台灣知名的溫泉鄉,北投當地座落著大大小小的溫泉旅館、湯屋,過去「瀧乃湯」、「星乃湯」、「吟松閣」更有「北投三大名湯」之稱。特別的是,吟松閣不僅採日式木造旅館,建築、庭院富有日式風情,更提供泡湯、料理、住宿服務,「吟松閣的泡湯設施,可是僅供住客使用的。」鄭培哲說道。如今,吟松閣已被列入台北市市定古蹟,仍保留入口木門樓、石階、石燈籠等日式庭園特色,目前則正進行修復工事,期待能重現昔日風華

圖片_2-6-06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

距離北投文物館約5分鐘步行距離的「北投不動明王石窟」,不只是少見的石窟寺廟,一旁還有一道迷你人工清泉瀑布,是台北市較少為人知的市定古蹟之一。有趣的是,北投不動明王石窟不僅石窟形制令人印象深刻,更與在地溫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畢竟,北投不動明王石窟便是星乃湯主理人佐野莊太朗為求生意興隆而建。「日治時期時,日本人發現北投有溫泉後,越來越多人到北投投入溫泉產業。人來了之後,就有會有心靈寄託的需求,於是就有了普濟寺、不動明王石窟這些信仰場所。」鄭培哲說道,再次印證溫泉產業與北投千絲萬縷的關聯性。

圖片_圖片_2-6-07

Profile/鄭培哲

畢業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目前為自由接案的設計師。平時喜歡走訪歷史空間、現代建築,並以不同主題的插畫,封存島嶼曾經的時空。曾獲2009年獲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肯定、為《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操刀插畫,並參與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家徽」計畫繪圖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