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故事從鐵路開始說起

文字/片倉佳史
編輯/郭慧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漢珍]、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納涼祭的誕生,可以從一條鐵路的故事開始說起。那條鐵路,便是連結台北與淡水之間的淡水線,開通於1901年8月25日,是台灣最早完成的鐵路支線,甚至早於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的時間。

從1901年通車之後,淡水線逐步發展,後來包含新北投支線在內,淡水線從台北一路向淡水河下游延伸約23公里,區間更發展出大正街、雙連、圓山、宮之下、士林、唭哩岸、北投、江頭、竹圍等車站。如今的臺北捷運淡水線便奠基在此基礎上,廢止「大正街站」和「宮之下站」,並把「江頭站」改名為「關渡站」。

其實,淡水線與納涼會之間的關係,早從淡水線開通後隔年夏天,便有了交集。1902年,第一屆北投納涼會盛大舉行之際,與會者便是搭乘淡水線「納涼列車」,從台北出發前往北投這處避暑勝地。


 

納涼列車的出現

雖然現有關於納涼列車的資料尚不足以重現當時情景,但當時搭乘納涼列車來北投的遊客肯定不少。旅客或享受泡湯入浴之樂,或身穿浴衣在溫泉街散步,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在往後幾屆納涼祭期間,北投公園也會舉行音樂會,隨處可見燈籠高掛的美景。享受泡湯之樂的人們、穿梭攤位間隨意閒逛的人們、在露天電影院觀影的人們⋯⋯,每個人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享受在北投度過的夜晚時光。在這些人中據說也包括了台灣總督府的高官。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靈敏奔馳的汽油車

1915年時,鐵道部引進了「汽油車」。不同於過往以蒸汽火車頭動力牽引的客車,汽油車兩端都設有駕駛席,能夠單節行駛,因此提高了列車的使用效率,也能靈敏地奔馳於市區。而淡水線正是當時最早使用汽油車的鐵道路線。自此之後,使用汽油車輛運行的「納涼列車」也開始上路。如前所述,納涼列車的歷史能追溯到汽油車引進之前,但正式定調為觀光專用列車,卻是在導入汽油車之後。

日治時期的「新北投汽動車乘降場」已有新穎的汽油車行駛。(圖片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日治時期的「新北投汽動車乘降場」已有新穎的汽油車行駛。(圖片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接軌溫泉街的支線

而在引進汽油車隔年,銜接北投至溫泉街入口的新北投支線也正式營運,讓原先必須從北投車站跋涉至溫泉地的人們,有了更便利的選擇。

新北投支線全長僅1.2公里,乘車時間約2分鐘。當時位在台北近郊的北投溫泉早已名聞遐邇,而座落在溫泉街玄關口的新北投站自是熱鬧非常。新北投支線以載運觀光客為主要目的,相較於日治時期鐵道的功能以運送物資為主,鐵軌上的主角也多為貨物列車,作為觀光列車的新北投支線,可說是其中少數的例外。

不只如此,新北投支線最大的魅力,更在於它的便利性。新北投車站與台北間能執行跨鐵道路線的直通運行,不只省去了轉車的麻煩,班次也相當多。根據1935年的時刻表,從台北發車的列車一半往淡水另一半往新北投,每30分鐘一班。而在北投與新北投間來回行駛的區間車,更是每30分鐘發車,乘客不需等待就能在北投站與來自台北的淡水線列車順利銜接。如果再算上區間車,每30分就有一班開往新北投的列車,配合著規律排程的車次表頻繁地往來於鐵道上。這種列車定時發車的固定班距形式,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以及日本本土都是相當少見的例子,在台灣則是僅見於新北投支線。

正如上述,汽油車奔馳靈敏,當時從台北到新北投只需27分鐘。令人驚訝的是現今搭台北捷運到新北投也同樣需要27分鐘,但若加上捷運轉車的時間,日治時期搭火車到新北投,甚至比現代更迅速。由此可見當年汽油車的快速與便捷。

日治時期明信片記錄了「北投溫泉 新北投驛」的情景。(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日治時期明信片記錄了「北投溫泉 新北投驛」的情景。(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免受濃煙洗禮的汽動車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新北投支線行駛的全數都是裝載汽油引擎的車輛,說到這不得不提,同時期日本本土的汽油車普及,始於1920年代自國外引進之後。這也代表當時奔馳於新北投支線上的汽動車,對於日本鐵道史來說,也屬於相當早期引進的車輛。

事實上,新北投站是當時台灣唯一設置終端式(又名港灣式)月台的終點站,包夾著進站列車的凹型月台看起來就是木梳上的梳齒,而月台的頭端直接連結到站房。要做這樣的軌道配置必須以不運行貨物列車為前提。因為如果是由蒸汽火車頭單方向牽引的客車或貨物車進入站內,還需要使用轉車盤將車頭轉向;但如果是車體前後皆有駕駛席的汽油車,就能省下這個功夫。由月台的配置可看出,在建設初期就已經確定了未來將引進汽油車,並且還將載運觀光出遊的旅客作為主要目標設計出了新北投支線。當時人們眼光之深遠,著實令人佩服。

而在邁入昭和時代之後,由於周邊住宅區的發展,原先是以載運遊客為目的新北投支線,也開始出現了上班上學的通勤族客層,以及搭車到台灣神社的參拜者。儘管如此,在支線列車的乘客中,仍以前往北投溫泉泡湯療養的旅客們居多。由於汽油車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會像以前一樣受到濃煙的干擾。當時不論男女老幼多少都有經歷過蒸汽火車頭的煙霧「洗禮」。兩相比較之下,汽油車的搭乘體驗更加舒適,也受到了廣大乘客的好評。

日治時期明信片中,埋藏著「台灣名勝(十二勝の一)北投溫泉 新北投驛」往日光景。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日治時期明信片中,埋藏著「台灣名勝(十二勝の一)北投溫泉 新北投驛」往日光景。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穿梭在溫泉街的人力車

屬於新北投站的「關鍵字」,除了「汽油車」之外,還有「人力車」。

北投溫泉街沿著北投公園周邊發展擴張,除了分散各處的溫泉旅宿、從地熱谷(日治時期稱作「地獄谷」)開始,包含上北投甚至到更靠山裡的頂北投,北投溫泉所包含的區域面積相當大。這也代表,旅客從車站出來之後,移動到旅館或是溫泉浴場時一定都需要對應的交通方式,而人力車就成了這些旅客的代步工具。

那時新北投車站前總是常駐許多人力車車伕。因為列車的班次相當多,車站前一整天都是人聲鼎沸絡繹不絕。前身為日治時期公共浴場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入口側也有提供人力車的乘降車處,甚至還有提供打電話到溫泉旅館或保養所叫人力車的服務。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其實在新北投支線正式開通前,從北投站搭人力車前往溫泉街早就是常態。除了載客到溫泉街,人力車也常被運用於前往鄰近地區的交通。若是到了納涼祭等活動期間,帶動起整個街區熱鬧氣氛的,也正是來來回回忙著載客的人力車。進入昭和時代以後戰爭逐漸升溫,納涼祭也因此不得不劃下句點,而汽油車和人力車也成為了只存在於歷史記憶中的景象。到了現在我仍舊會一面望著北投溫泉現存的歷史遺址,一面懷想著在那個年代它們曾經有過的風貌。

從《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的淡水線路圖,可以遙想當年大台北交通網路。(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

從《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的淡水線路圖,可以遙想當年大台北交通網路。(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上有關於「北投納涼列車」的報導。(圖片提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漢珍])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上有關於「北投納涼列車」的報導。(圖片提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