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讓月琴的樂音,流動在北投的空氣裡

文字/郭慧
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來去「臺灣月琴民謠祭」

北投知名的「那卡西」音樂,在日文中意指如水般在各旅館間流動駐唱的行業。有趣的是,北投知名音樂人陳明章的音樂啟蒙之一,正是小時候從飯店中傳出裊裊的那卡西樂聲;如今的他,則致力讓月琴自由的琴音,成為流動於北投溫泉的悠悠旋律,更藉由一年一度的「臺灣月琴民謠祭」,串起北投這塊土地的生活與聲音。 

「小時候,每年土地公廟、菜市場外,都有超過三百齣戲輪流搬演,除了原住民音樂之外,像是歌仔戲、北管等各種本土音樂,都可以在這些地方聽到,對我造成很深的影響,當我開始從事音樂工作後,也會思考如何把這些音樂應用到現代音樂中。」陳明章說道,「北投也有很多飯店,小時候從每天下午開始,我只要沿著北投溪往上走,都會聽到飯店裡頭傳來那卡西樂隊駐唱的聲音。畢竟當時沒有隔音設備、氣密窗,走在路上都聽得到飯店中的那卡西樂隊,演奏世界各國的音樂,音樂是在整個北投裡流動的。再加上我小學同學的哥哥組了那卡西樂團,我國中時常常去他們家,看他們如何演奏,高中參加吉他社,就這樣一路走過來。」

回到北投故鄉,讓月琴的聲音在此萌芽

如果說,野台戲和那卡西是陳明章的音樂啟蒙;那麼月琴則為陳明章的音樂之路,奏起下一個篇章。26歲時,陳明章聽到雲門舞集錄音帶裡,傳來陳達以月琴彈唱恆春調的聲音,被月琴琴音深深打動的他,也開始為學月琴拜師習藝。「當時學月琴的資源不多,我就去雲林跟吳天羅學南管月琴、到宜蘭跟莊進才學北管月琴,到恆春向朱丁順學恆春調。當初和莊進才老師學北管時,可得真的遵古禮,拿三炷香,很正式地拜師學藝。」陳明章笑道。

流轉各地習藝之後,最終,陳明章還是回到了故鄉北投,更發願在北投這座充滿音樂的小城,播下月琴的種子。「我希望未來講到月琴時,大家都會想到『南恆春、北北投』。」

流轉各地習藝之後,陳明章最終回到故鄉北投,發願在這座充滿音樂的小城,播下月琴的種子。
(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走進北投溫泉博物館,開啟「臺灣月琴民謠祭」

然而,音樂和文化的推廣,都是百年大業,而起步總是艱辛,一開始向陳明章學月琴的學生,甚至只有兩、三人。「那時候小孩都覺得月琴是老人的樂器,太俗了,我才不要學。」陳明章笑道。

儘管如此,在陳明章執著地一步步推動下,漸漸地,更多人感受到了月琴的美好。2011年時,正好有同道中人想支持陳明章開辦音樂會,陳明章也想起自己曾發願在月圓之時,舉辦陳達的紀念音樂會,第一屆的「臺灣月琴民謠祭」便在中秋節時堂堂登場,更邀請恆春民謠大師朱丁順、客家歌謠巨擘徐木珍、王玉川、台灣唸歌楊秀卿、歌仔戲廖瓊枝、王金櫻、北管歌仔戲莊進才、車鼓戲吳天羅家族等各音樂派別的一代宗師齊聚一堂。過去,陳明章行旅台灣各地,學習島嶼的聲音;如今,來自不同城鄉的音樂人齊聚,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的榻榻米大廳中,月琴悠悠、餘音嫋嫋。

不只力邀各領域音樂宗師,陳明章對於「臺灣月琴民謠祭」舉辦地點,也是珍而重之。「我第一年舉辦臺灣月琴民謠祭時,就覺得地點要在北投溫泉博物館。畢竟北投最適合擺月琴的地方就是那裡。當我們在榻榻米大廳的木造空間中擺進月琴,整體氛圍就對了。」陳明章說道。

「北投溫泉博物館也是北投很重要的精神象徵。」台灣月琴民謠協會理事長王沛瀅補充道,「其實前幾年有人提議改到七星公園舉辦,但老師說臺灣月琴民謠祭不會離開北投溫泉博物館,因為一旦地點改變,氣氛就再也不一樣了。」

2011年時,台灣月琴民謠協會首度舉辦臺灣月琴民謠祭,以歌聲遙祭教會人們歌唱的月琴前輩們,讓他們知道,人們還在北投,唱著你們教的歌。
(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2011年時,台灣月琴民謠協會首度舉辦臺灣月琴民謠祭,以歌聲遙祭教會人們歌唱的月琴前輩們,讓他們知道,人們還在北投,唱著你們教的歌。 (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去年臺灣月琴民謠祭邁入堂堂十週年,可說是「百年志業,十年一步」。
(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去年臺灣月琴民謠祭邁入堂堂十週年,可說是「百年志業,十年一步」。 (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月琴,讓音樂有了與土地的連結

隨著「臺灣月琴民謠祭」一屆屆舉辦、台灣月琴民謠協會一步步走進鄰近校園,認識月琴這項樂器的人也愈來愈多。「我還記得舉辦第一屆臺灣月琴民謠祭時,很多人在榻榻米上,自信滿滿地指著月琴,說這是琵琶。但是現在,我們到附近的小學教月琴時,小孩都知道這個樂器叫做月琴了。」王沛瀅說道。

「月琴是一種很好入門的樂器,你在這裡待兩個小時,我保證你離開的時候,能學會彈《望春風》。」王沛瀅笑道,「這幾年來,我們也發現很多年輕一代的創作者都會彈琴,旺福樂團的《莎喲娜拉Sayonara》也有加入月琴音樂,就像是沖繩的小孩,會用三線加入流行樂一樣。」

不只推廣月琴,更留下了文化產業

不只如此,隨著愈來愈多人愛上月琴,也帶動了周邊產業發展。「只要有人想彈琴,製作月琴的人發現做琴可以維生,這個工藝就會被留下來;腦筋動得快的人也會去想,或許以後琴桿上可以有台灣的木雕、背帶可以用台灣的編織、琴面上可以畫上彩繪⋯⋯。陳明章老師十幾年前開始推廣用月琴唱我們自己的歌,到現在留下的不只是月琴音樂,更是整個相關的文化產業。」王沛瀅說道。

舉例而言,台灣月琴民謠協會曾邀請「家將面師」黃志偉,在一把把月琴上繪上具有吉祥寓意的家將面譜,曾受邀至日本青森睡魔祭表演的台灣月琴民謠協會,也找來日本青森睡魔祭繪師五十嵐清勇,在月琴琴面上繪製日式傳統祭典圖騰,再將這些月琴於「臺灣月琴民謠祭」展出。經過彩繪後,月琴不只在價值上有所提升,更成為更多人認識本土與異國文化的載體。 

去年,「臺灣月琴民謠祭」來到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點點滴滴,王沛瀅真正感受到,「百年志業,十年一步」的真義。十年才是起步的開始,而在起步之後,王沛瀅也期待,未來在「臺灣月琴民謠祭」時,整個北投都繚繞在月琴的樂音中。正如在陳明章小時候,沿著北投溪行走時,空氣中淌淌流動著的,除了硫磺的氣息,還有那卡西的樂音;或許,未來在北投街上行走時,流動的樂音裡,多了琤琤琮琮的月琴聲,從北投溫泉博物館中流瀉而出,徜徉在街角與巷弄中,成為北投的生活。

陳明章認為,最適合舉辦臺灣月琴民謠祭的地點,非北投溫泉博物館莫屬。「當我們在榻榻米大廳的木造空間中擺進月琴,整體氛圍就對了。」(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陳明章認為,最適合舉辦臺灣月琴民謠祭的地點,非北投溫泉博物館莫屬。「當我們在榻榻米大廳的木造空間中擺進月琴,整體氛圍就對了。」(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北投溫泉博物館中,光線流轉下,古雅的空間與溫柔的月琴聲,交融出北投在地的文化角落。(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北投溫泉博物館中,光線流轉下,古雅的空間與溫柔的月琴聲,交融出北投在地的文化角落。(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過去,陳明章行旅台灣各地,學習島嶼的聲音;如今,台灣月琴民謠協會邀請音樂大師到臺灣月琴民謠祭表演,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的榻榻米大廳中,月琴悠悠、餘音嫋嫋。(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過去,陳明章行旅台灣各地,學習島嶼的聲音;如今,台灣月琴民謠協會邀請音樂大師到臺灣月琴民謠祭表演,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的榻榻米大廳中,月琴悠悠、餘音嫋嫋。(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