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向食材說感恩的食農教育

 

文字-編輯部

攝影-黃新育

圖片提供-隨野家

 

從產地到餐桌

走出捷運北投站,放眼望去商家林立,車水馬龍,誰能料想到在這個鬧區的不遠處,隱藏著一座很特別的農場。想前往農場,不需要長途跋涉,只需步行短短15分鐘,就能看到「隨野家生活農場」。

圖說:隨野家的自家雞群展現田園樂活風情

 

在北投,一個友善動物的雞蛋產地

走進隨野家生活農場,以木頭裝潢的平房,被眾多果樹、矮樹叢包圍,乍看還以為是度假小木屋,一踏上這裡的土地,聽到的是不絕於耳的雞叫聲,卻聞不到臭味,絕對打破一般人對養雞場的刻板印象。

養雞場的主人是小丁和佳敏,兩人都很喜歡小動物,也因為動物而結下姻緣,而打造養雞場的念頭,源自佳敏的「田園夢」。

從單純的喜歡吃蛋、到自己養雞產蛋,簡單的夢越做越大,也成就了現在的隨野家,起初只有二十幾隻雞,到現在將近四百隻左右。

雞蛋在臺灣人的飲食中有多重要?根據統計,臺灣人一年要吃掉七十億顆蛋,如此驚人的數量,卻是犧牲了雞隻的健康和自由,例如:為了有更多雞下蛋,犧牲雞的生活空間,雞隻全部擠在籠中飼養。為了不讓擠在一起的雞互啄受傷,還得把嘴喙剪短……。

這些「酷刑」,在隨野家都消失了,小丁和佳敏選擇用竹子搭建雞舍,並且保持雞舍的通風,還在雞舍內鋪上碎木屑和粗糠,維持室內乾燥,因應雞隻會在高處休息的習性搭建棲架,雞隻的生活空間乾淨又寬敞、還能自在奔跑。

提及產蛋量少的狀況時,佳敏用一種豁達淡然的神情說:「沒辦法啊,她們這些叛逆女孩花那麼多時間在外面玩耍,哪有時間下蛋。」可見這些雞有多麼幸福了。

圖說:在隨野家,我們見到的是雞隻們自在的活動

 

圖說:雞隻在站竿子上,展現自在無拘的生命力

 

是雞蛋產地,更是教育基地

「我希望大家可以親眼認識『雞』這種動物。」佳敏說,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大家更認識雞,才能夠更重視經濟動物的福利,雞隻健康,自然就有好蛋,形成善的循環,所以在養雞的同時,也開設體驗課程,邀請成人和小朋友一起來農場親近體驗。

圖說:學員一起動手做雞飼料(圖片提供:隨野家)

 

圖說:隨野家整齊的盒裝雞蛋,顯現出新鮮品質(圖片提供:隨野家)

 

課程內容相當豐富,有圖卡解析,讓小朋友學會分辨公雞和母雞,了解雞的習性,還會讓學員一起動手做雞飼料,添加天然的植物混進乾飼料中,讓雞可以獲取更多元的營養,才能產下健康的好蛋。

農場中還有一個大鐵籠,大約可容納三到四人,讓人類體驗籠飼雞的生活,是多麼的不人道!

花了這麼多心力,就只是想讓大家更喜歡、更了解雞,還有要吃到好蛋不容易啊!

 

親子體驗的美好故事

在養雞和開設課程的過程中,有好多好多美好的記憶和回饋。有客人曾經跟他們回饋,自己的孩子被隨野家的蛋救了一命。原來是客人的孩子因為吃蛋而引發過敏性休克,後來改吃隨野家的蛋,就再也沒有過敏的症狀,「我想應該是我們的蛋沒有任何殘留藥物吧!」佳敏笑著說。

體驗課程開設後,佳敏更發現,雖然蛋是料理中常見的食材,但是好多人卻不認識蛋,「這邊沒有公雞,為什麼母雞會下蛋?」「蛋黃旁邊兩條白白的是什麼?」「蛋應該是受精卵吧?」眾多她所熟知的蛋常識,在一般人眼裡卻是如此陌生,這更堅定她想讓大家更認識雞的信念。

圖說:隨野家的體驗課程,大家一起在農場親近體驗(圖片提供:隨野家)

 

圖說:進入大鐵籠,體會籠飼雞的生活(圖片提供:隨野家)

 

圖說:小朋友愉快地餵雞,行程充滿童趣的畫面(圖片提供:隨野家)

 

在北投,永續產業正在成形和連結

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是正在進行式,不會停止,只能想辦法減緩,如何在環保和進步中取得平衡,就是永續產業的一大課題,而隨野家就是個實例,想要讓友善自然的產業永續,就必須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所以小丁和佳敏積極開辦食農教育課程。他們還認為,不論是年輕母雞或是老母雞的蛋,都得到妥善利用,也是永續的一部分,老母雞所產的蛋品質較差,所以較容易被淘汰,無法產出好品質的蛋,老母雞就會被淘汰,製成雞肉產品。為了讓老母雞可以延長壽命,他們把這些賣相差的雞蛋做成布丁、蛋捲,延續老母雞的下蛋任務,直到結束的那一天。

而隨野家友善環境的理念,也透過關心土地,與其他有相同理念的團隊有了連結,於是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北投發酵膨脹,大家懂得關心農地的除草劑是否會流入溝渠,影響生態,是否有人非法傾倒垃圾等等,聲援自己居住的土地,土地自然會給予住民最健康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