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浴池的再現

文字-編輯部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詹智鈞

 

融合文化藝術的公共空間

我們如今在北投溫泉博物館所看到的大浴池,歷經繁華與沒落,直至再受到人們的重視,大浴池應該以什麼風貌再現,其實是經過許多的討論。

圖說:大浴池注水展現百年前風華(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再生之初該如何重現

北投溫泉博物館內現有的「大浴池」建於一九一三年,這個華麗的羅馬式大浴場,曾是東亞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採特殊的「立湯」設計,也就是需要站立著泡湯,這樣的設計使得更多的人得以同時享受溫泉的滋潤。不過,一九七0年代後期,這個浴池結束其供人淨身的使命,後於一九九八年被指定為「古蹟」名銜。

25年前,社區人士以及地方政府計劃對這處古蹟進行整修時,大浴池的未來成為焦點。到底是引進現代化設備,將大浴池再次開放給民眾泡湯,還是只作為展覽場地,讓人們一覽過往風光?一方面,大浴池的歷史與結構都說明它可能再也無法承受使用壓力;再者,近百年的建築結構和隨時剝落的馬賽克裝飾,其中亦潛藏著安全隱患,是以最終以古蹟保存的精神,封存與再現了大浴池所承載的記憶與文化。

一九九八年北投溫泉博物館再度與世人相見時,大浴池、小浴池以及北投石,就是以質樸純粹的面貌呈現,見證過往的風貌,讓參觀者更加認識過往北投曾有的歲月。然後幾年過去了,經過仔細的考慮和討論,各界仍希望在嚴格的古蹟維護要求下,即使不再提供泡湯,也希望賦予大浴池新的活力與記憶,將其轉變成為展覽空間,展示北投溫泉的歷史與文化,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能瞭解和欣賞到北投的溫泉文化,同時也讓這特殊的處所保持完整性,不再受到過多的使用壓力和破壞。

圖說:北投溫泉博物館紀念明信片(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大浴場的建築特色  百年記憶的文化特色展演

當年發現這處遺蹟的國小老師黃桂冠,憶起第一次看見大浴池的情景,他說:「推開斜倚的門,日光透彩繪玻璃照亮古樸而華麗的羅馬浴池景致,即使磁磚剝落,仍散發出罕見的氣勢。」那是大浴池第一次重現世人眼前,其氣魄就幾乎奪去了人們的呼吸。

如今,大浴池搖身一變,成為了讓民眾體驗溫泉文化的展覽場地。如二〇一三年舉辦的「湯映百年・浴場風華」公共浴場百年慶系列活動,「百年泉湧特展」以其獨特的展出形式受到關注。不僅讓民眾可以直接與浴場空間互動,還透過手動捲軸的北投物語和各個年代的照片地圖,為人們詮釋這座歷史建物中所蘊含的故事。

 

公共浴場的注水儀式:從荒廢到再生

二〇一三年,北投溫泉博物館迎來了它的第一百年。而在這一年,一項特殊的儀式成為了當地的焦點——注水儀式。這個儀式的目的是在大浴池裡再次注入水,讓那些彩繪玻璃上的天鵝得以再次在水中優游,象徵著歷經多年沉寂後,博物館終於恢復了它應有的生機。

這一儀式的象徵意義不僅僅是讓這棟珍貴古蹟重返往日的榮光,更是表現了當地居民對於這片土地、對於這棟建築,以及對於它背後所蘊含的故事的珍視和回憶。

溫博館館方回顧當時情景:「溫博館展出的不是文物,而是北投本身、是『溫度』。」而這裡的「溫度」不僅是指物質上的溫泉水溫,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情感、連結和對這片土地的情懷。

圖說:2013北投公共浴場百年慶系列活動記者會於大浴池內部合照(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說:芭蕾舞演出於浴池內(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由於眾人期待溫博館的使命不止於展示文物,而是要為北投地區和其居民提供一個分享文化和故事的場所,希望北投溫泉博物館是聽故事的地方,是了解北投的起點。這也正是溫博館為何如此重視大家共同為大浴池注水的儀式,因為這不僅是一個標誌性的活動,更是一個讓大家回憶舊時

光、分享回憶和傳承文化的好機會。從荒廢的「鬼屋」到充滿活力,總是吸引人一再造訪的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轉變不只是一個建築的復興,更是當地人對土地、文化和歷史的熱愛及堅持的具體體現。注水儀式不只是一個表面上的活動,更是一個深具象徵意義的儀式,它提醒我們,只要有人們心中的溫度和對文化的熱愛,歷史和故事會繼續流傳下去。

圖說:彩繪玻璃上的天鵝於大浴池水面上(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社區、學校及產業各界代表一同為大浴池舉行注水儀式(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說:北投溫泉博物館外觀(圖片提供:詹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