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你所不知道的北投溫泉博物館

文字-陳政達

口述-鍾兆佳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充滿故事與可能性的老房子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一幢和洋混合形式的雙層樓房,現為市定古蹟。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世,可以從日治時期大正二年(1913)算起,當時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下令規劃,由當時當紅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監造,完成和洋混合形式的雙層樓房,是為「北投公共浴場」。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這棟建築物曾經被不同單位分割使用,曾作為中山堂、台北縣議會招待所、民眾服務處、民防指揮部與光明派出所等使用,泡湯的大浴池一度被當成游泳池。老房子缺乏管理與維護,頹敗老朽,直到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校外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形同廢墟的北投公共浴場。這群孩子、社區居民及文史工作者一同發起連署陳情書,希望保留浴場,作為古蹟再利用。歷經不斷的溝通與協調,北投公共浴場終於在1998年10月31日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

 

北投溫泉博物館作為再利用的古蹟空間,保留公共浴場的「公共性」作為核心價值,以重現過去場域的精神,即使現在沒有浴場功能,依然可藉由藝術裝置、展覽及活動延續重要的核心精神。另外,透過歷史空間活化及特色展演活動,讓北投溫泉博物館再生後再升,拓展價值,不僅讓民眾認識這個獨特的空間,也能進一步了解北投,帶給大家最具北投特色的美好及文化體驗。

 

「土足禁止」,鞋櫃與脫鞋禮節

到日本旅遊時,在寺廟、傳統店家、民宿、公共浴池等地方,有時都會看到「土足禁止」的標示,它其實是指的是「沾上了泥土的鞋」,也就是一定要脫掉鞋子,甚至要換穿襪子才能進場的規矩禮節。而原為公共浴場的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了讓民眾參觀體驗時,就像進入日式澡堂浴般,因此在入口處設有鞋櫃,入館的就會請民眾在玄關將鞋子脫掉放入木頭鞋櫃中,並換上裡面的拖鞋。遊客透過入館前脫鞋、放鞋與換穿拖鞋的過程,藉此靜心與轉換心情,作為參觀前的儀式感,同時也是文化體驗的一環,更有保護古蹟木頭地板的功能。

 

鞋櫃木頭鑰匙,入館參觀的專屬識別

館內每格鞋櫃都對應一塊木頭鑰匙鎖片,鎖片有各自的缺口記號及號碼,民眾入館參觀時,會拿到自己的專屬識別,在抽出木頭鑰匙鎖片後,櫃子就會鎖上,確保鞋子不會被誤拿。同時,因為有參觀容留200人的限制,因此館內的志工們在接待參觀民眾時,也會將鞋櫃作為入館人數的計數器,鞋櫃若滿了,就表示入館人數已達臨界門檻,此時就會請其他想入內的參觀者緩一緩,也能確保參觀品質與動線順暢。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特別在入口處設計鞋櫃區,換穿拖鞋的過程藉此轉換心情,也是文化體驗的一環。

 

 

大浴池的公共性與永續力量

館內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一樓的大浴池,在日治時期式作為男湯使用,周圍佇立著大圓拱柱,如雄偉氣派的羅馬浴場,最深處約137公分,是當時東亞最大的浴池。大浴池作為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精神象徵,過去的公共價值在於提供給大家泡湯,眾人來到此處相遇、交流,而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誕生後,公共浴場的「公共性」仍舊是核心價值。

 

已無泡湯服務的大浴池,不只有提供民眾參觀,更多的是延續公共浴場的相聚精神,過去以湯會友的洗浴之地,現在則用裝置藝術來展現北投文化的美好價值,讓大浴池成為北投文化展現的據點。北投的公民力量與社區團結的精神都有機會以主題展覽傳達給參觀民眾,讓不同的對話,找到彼此共同往前邁進的可能性,成為共好的永續力量。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24週年館慶年度特展《山城燕飲》,於大浴池展出。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樓大浴池。

 

彩繪玻璃窗花,失而復得的禮物

在一樓大浴池旁的拱型窗戶上鑲嵌的彩繪玻璃,呈現了歌德式建築的華麗感,與其他窗戶調節空氣的功能相比,彩繪玻璃強調的是光線透過玻璃所呈現的光影氛圍。然而在1997年整修前夕,這些日治時期的彩繪玻璃卻遭人竊走,讓眾人急聲呼籲小偷歸還,可惜沒有結果。所幸靠著在地熱心的莊秀鸞女士過去曾為浴場建築拍攝了許多細節照片,在經過大量照片比對製作後,這些彩繪玻璃才能依照原樣修復,以忠實複製的面貌呈現給大家。

因為彩繪玻璃窗花失而復得的事件,也讓大家更加珍惜及重視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保存,雖然美麗窗花已不是百年前的物件,但只要用心地守護及保存,它在一百年後也會成珍貴的古蹟。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樓拱型窗戶上的彩繪玻璃。

 

突破古蹟空間的限制,你沒想到的展覽密技

北投溫泉博物館不定期會更換展覽,但有別於一般白盒子的美術空間,在古蹟中佈展其實並不容易,每次換展都會是考驗團隊的大工程。因是市定古蹟,受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空間運用處處受限,如何設置裝置藝術、擺放說明牌及妥善運用空間顯得困難重重,作為古蹟再利用的溫博館,除了榻榻米、大浴池、望樓等用來展示公共浴場場域特色的空間,剩下的展間就要有如同說故事一般,透過展示介紹北投的文史、自然景物、產業發展等資訊傳遞給觀眾。

 

為維護古蹟老屋,佈展時有不能釘也不能敲的條件,相當考驗團隊的技術,而在歷年經驗的累積下,也發展出虛實合一的佈展技巧,讓展區與館內環境「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展間隱藏的佈展手法,如展示洗浴文化的一樓小浴場,其中掛著展示品的牆其實是一道木製假牆,上面設計成與周遭牆壁相同的磁磚背景,遠看就像一原本的牆體,靠近敲敲牆壁會聽到木板的回聲。另外,大浴池旁的走廊窗戶,也是外包了做成窗戶造型的木作,呈現出復古的攤位場景,在看似諸多受限的博物館空間中,用非破壞式的手法創造最大的展示價值。

 

雖然現在展覽手法日新月異,北投溫泉博物館還是多採取傳統、不插電的展示手法,主要考量古蹟建築需要通風與採光,也必須維護房子的狀況,若使用太多媒體展示則可能需要拉電路、走線鑽孔,且北投的硫磺氣重,很容易造成機器和電線線路損壞,在種種條件下,館內展示手法已經取得與裡外環境中最自然的平衡,下此來館不妨來找找這些與建築裝潢融合在一起的展示區吧!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樓小浴場以「虛實合一」的方式佈展。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樓大浴池旁的走廊窗戶以外包木作的方式,展現復古攤位場景。

 

空間的再利用,從休憩功能到古蹟教育的榻榻米

二樓榻榻米大廣間,在過去是作為泡湯後的休憩空間,以前這裡販售餐點飲料,有時則有藝文活動演出。而現在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依然保留了榻榻米區域的休憩功能,參觀民眾進入榻榻米席地而坐,體驗百年前的空間,就好像透過榻榻米進行一場時空穿越,感受這棟建築的變化與故事。

 

百年來榻榻米服務了許多遊客,除了休憩功能,在鄉土文化教育觀念盛行的當代,館方也賦予了榻榻米大廣間教育的功能,讓學生從這邊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每年北投溫泉博物館都會邀請北投國小的學生進入博物館中,進行「認識北投溫泉博物館及愛護古蹟」的活動。除了志工老師的導覽介紹,也安排同學們拿抹布擦拭大廣間的榻榻米,建立文化資產與個人的情感連結。

同學們一齊俯身,快速前進擦拭榻榻米,簡單的體驗卻展現了對古蹟最大的敬意。學生擦地板的體驗都感到十分新鮮、開心,他們知道母校和這棟古蹟間的淵源,未來他們也會記得為這棟古蹟服務過。透過擦地板儀式使文化進入生活中,也在孩子身上留下深遠的影響。這些事情是北投溫泉博物館與社區一直在努力的,讓博物館不只是一個展示空間,也成為一個平台,孕育萌發各種可能性。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榻榻米大廣間,除了休憩功能,近年與周邊社區國小合作,讓小朋友認識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