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歌詠北投的滋味

「散不去的溫熱,古蹟中沸騰。溫泉浴池那些故事,百年文化的延伸……」2016年北投溫泉博物館18週年館慶時,音樂人吳天予為館慶創作輕快城市民謠曲風的《北投的滋味》,有別於以往北投印象的悲苦情歌。因為工作之故,吳天予來到北投,在此展開教學、創作與生活的斜槓音樂路,也讓北投溫泉博物館有了傳唱四方的歌曲。

來到北投 音樂人生超展開

談及北投,吳天予語調中有一份興奮與喜悅,老家在信義區的虎山旁邊,不過,現在北投已經是她第二個家,不只因為同為山邊、綠意濃厚,別具意義的是,她的音樂人生因為來到北投而超展開。

如果不是來到北投,吳天予不一定會走上音樂工作者的道路。人類學背景的她因為在北投的醫院工作,接觸到病友,有感⽽發為病友團體創作了⼀⾸歌,沒想到因為她們要唱這⾸歌,讓她認識當時指導病友合唱團的溫淑玲⽼師。溫⽼師邀請她擔任北投社大合唱團的伴奏,也⿎勵她到北投社⼤授課,進而開啟她在社⼤教流行歌曲創作和彈琴。

 

進入北投社大的網絡,吳天予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北投之美。她跟陳明章⽼師學過⽉琴,很佩服與感動他對這塊⼟地的情感,並發展出具有⼟地味的⾳樂風格,這種對音樂與土地的熱情也同樣影響著她。

在北投社大教學,認識同為音樂教學的同儕,除了平日切磋交流,每年大夥會策畫籌辦一場音樂會。其中,吳天予與同在402教室教吉他/烏克麗麗的許涵妮⽼師和教口琴的游鈞婷⽼師很投緣,⼀起玩⾳樂,在2016年以三人教課的教室為名,成⽴了402樂團,開始在不同場域演出,讓她在⾳樂⽅⾯有更多更廣的體驗。

圖:三位北投社大音樂老師合組的402樂團,左起吳天予、許涵妮與游鈞婷。

圖: 402樂團為北投溫泉博物館22週年館慶呈現演出,吳天予為(左一)鍵盤手。

(圖片提供:吳天予)

 

北投滋味寄語旋律 輕快希望向前走

吳天予還記得,她在北投社大教學,第⼀個班是流⾏歌曲創作的課程。第⼀次帶班演出,就是在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浴池裡,演唱學⽣⾃⼰創作的歌曲,後來也曾經在二樓大廣間擔綱演出。有時下課後,她會坐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的榻榻⽶發呆,感受藺草氣味、木頭建築溫潤感覺,覺得這真是很悠閒、療癒的地⽅。

 

吳天予參與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活動,而被館方邀請創作主題曲,那時曾和志⼯們交換意見,大夥熱情分享在館裡的⽇常。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經驗讓吳天予容易掌握特色,在歌詞上即傳達出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定位及期許:「北投味」、「藝饗宴」、「樂慢活」。歌詞中,將視覺上看到的特色與環境放在主歌歌詞裡,包含溫泉的質感、以北投命名的北投石、失⽽復得的特色窗花等等。副歌的部分則將北投濃厚的⼈情、獨特的那卡西⽂化,以及慢活的悠閒放在裡⾯,呈現這個建築空間從過去是公共浴池,到現在已經轉變成意義豐富的⽂化資產。

 

以往,北投、溫泉鄉主題的歌曲都偏向悲情苦戀,《北投的滋味》的旋律輕快、愉悅,國語為主,摻雜一些台語,增加親切感,連結在地氣息。吳天予表示,過去很多歌是寫北投的過去與回憶,《北投的滋味》想表達北投的現在與未來,投射對北投的期待與希望,「感謝過去,北投才有這些文化的厚度與質地,轉化過去繼續往前走,歌曲希望表達的是向前走的力量與資源。」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特色窗花及北投石展示,也融入《北投的滋味》歌詞裡。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特色窗花及北投石展示,也融入《北投的滋味》歌詞裡。

  

音樂是希望的種子 傳唱飄散四方

吳天予創作《北投的滋味》獲得不錯的迴響,在許多地⽅表演,讓北投特色朗朗上口,有傳唱各地的效果。有一次,某家北投幼兒園的⽼師來訊詢問歌譜,原來老師想要教孩⼦們唱在地的歌,剛好在402樂團演出時聽到這首歌,想透過歌曲介紹孩⼦們認識北投這個美麗的地⽅。吳天予後來收到孩⼦們演唱的影⽚,「小孩唱歌會走音,但還是聽得出來他們唱得好認真,覺得很感動。」

 

目前吳天予仍每學期在北投社大教學,教學相長,也促使他進一步充實系統化的知識,在2021年完成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的碩士學位。看到家庭主婦、退休人士來上她的鍵盤演奏課,從一開始的電子琴固定伴奏,到想要學習更進階的技巧,學生主動積極的反應都讓她很感動。北投,是吳天予音樂種子冒芽成長的土壤,慢慢長成一棵樹,藉著音樂,產生更多可能,教學播下的音樂種子會在未來發芽,在樹下又長出許多小苗、小花,成為一片美麗的生態圈。

 

音樂的力量不可小覷,有一次,北投社大校長看到《北投的滋味》在中南部演出,問說是她寫的歌嗎?「沒想到,音樂可以到那麼遠的地方。」是的,我們想要的就是把我們對這個地⽅的認識和期許,放在歌裡面,讓聽到的⼈,能跟我們⼀起感受到這裡的美好。

圖:吳天予演出《北投的滋味》時,擔任主唱與鍵盤手。(圖片提供:吳天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