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甜點詮釋食材的味道

文-游如伶

攝影-蔡耀徵

 

拾米屋甜點主廚蘇怡帆的友善食農之路

北投壤接關渡平原,臨靠大屯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而發展出都市農業,「拾米屋」共同創辦人蘇怡帆即以北投物產創作甜點及巧克力,表現屬於在地的獨特風味。每顆巧克力的重量僅約十克,比雀鳥輕盈,卻足以承載火山群峰中的風土;其撫慰情緒的甜蜜滋味則無遠弗屆,甚至能抵達比我們想像所及更遠的地方。

圖:拾米屋共同創辦人暨甜點主廚蘇怡帆。


 

與在地友善耕種農友共好

位於大同街上的拾米屋為北投穀倉舊址,建造於一九三〇年代末期,過去為儲藏關渡平原稻米的糧倉。十一年前這棟農會倉庫出租,有意開店的蘇怡帆透過友人林虹均輾轉認識「高馡咖啡」經營者詹兆仁,三人皆被穀倉的空間氛圍吸引,因而決定合夥進駐,在此續寫北投農業的故事。拾米屋的命名,具有「撿拾稻米、珍惜食材」之意,原本就以推廣友善食農為初衷的蘇怡帆,即從這座具農業歷史意義的米倉開始,發展手工甜點與巧克力品牌。

圖:蘇怡帆進駐具有北投農業象徵意義的米倉,重拾人與土地的故事。

 

「我的合夥人詹兆仁是北投人,他說小時候泡完湯,爸爸總會買來一袋桶柑,他們就坐在板凳上剝桶柑來吃,吃得滿手湯汁。」親切溫暖的在地記憶成為蘇怡帆認識北投食材的初始,後來她更透過詹兆仁父親牽線,認識陽明山「泉源農場」經營者詹乾得與盧敏慧,該園區種植的桶柑老欉超過三代,曾見證陽明山遍野橘黃的盛景。

 

陽明山桶柑的風味異於其他產地,讓初次品嘗的蘇怡帆感到驚豔,「那些被好好照顧、不過度施肥的桶柑,皮薄、果瓣發亮、果肉結實、味道酸勁回甜,由此可知風味與種植方式之間有直接的連結。最初選用友善農業食材,是因為風味較好,後來發現有些味道無可取代,就更想與這些小農合作,希望留住那些讓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自此開始,她陸續與各地友善耕作小農合作,創作各式各樣有趣的甜點與巧克力,研發過程也會將甜點樣品寄給供應食材的農友品嘗,並從中獲得更多故事回饋。「對我來說,創作甜點最快樂的時刻,不是在廚房裡發生,而是走入產地並透過甜點表達食材風味的過程。」

蘇怡帆以陽明山桶柑、 竹薑等食材創作薑香橘瓣溫蛋糕, 表現北投風土印象。(圖片提供:拾米屋)


 

詮釋北投風味的甜點創作

拾米屋選在每年七夕發表年度新作,去年逢第十個情人節,蘇怡帆串聯北投小農推出名為「熟成」的巧克力禮盒,將「泉源農場」的陽明山桶柑、「八仙六代園」的關渡平原稻米、「朝仔這」的綠竹筍、「四口田」的花蜜、大屯山系老茶廠的炭焙紅茶葉一一融入巧克力中。這份累積十年時光的熟成之禮,有如獻給北投的情書。

 

對蘇怡帆而言,即使運用同樣的食材,也會隨著自己對產地的理解漸深而改變詮釋的方式。以陽明山桶柑為例,最早她以在地記憶為靈感,運用暖胃的竹薑與桶柑製成「薑香橘瓣溫蛋糕」,表達冬日吃桶柑的溫暖記憶。後來深入了解桶柑的種植環境,便以艾雷島威士忌的泥煤味,呼應從大屯火山土壤長出的果實,創作「桶柑威士忌巧克力」。

圖左、右:蘇怡帆將產地印象及小農的故事帶回廚房,透過甜點表達風土的味道。

 

今年她更進一步構思:種植在同一片火山土壤的咖啡與桶柑,味道是否契合?於是她與咖啡農「大屯火山咖啡」合作,創作一款層次分明的巧克力:底層是咖啡與杏仁;上層是桶柑與「北投普羅旺斯bakery & café」釀造的桶柑酒;中間的果餡則添加肉桂以抓出桶柑濃郁的氣味。這一顆巧克力的完成,也是一名甜點師在創作上的熟成:「這十年來我所理解的關於食材與產地的一切,最終即以一顆十克的巧克力表達出來。」

 

透過友善食農計畫回饋社會

蘇怡帆長年與在地農夫互動並建立友好情誼,每回在北投社區大學「青菜社」農業市集買菜,相識的農友總會半買半相送。除了菜攤上的盛情款待外,她更在合作過程體會農友不辭風雨的情意:「雨天在草高過膝的斜坡上採摘桶柑很危險,所以如果遇上大雨,即使農夫無法供應也沒關係,但他們知道這樣店裡就會斷貨,所以仍然穿著雨衣溼淋淋地出現,提著一大袋桶柑,請我先拿去用。遇到這些待人真誠的農夫,總會讓我覺得多了一點力氣,還可以再多做點什麼。」

 

「從事烘焙業的過程,我從農夫身上獲得太多,而農夫堅持友善耕作的努力卻幾乎不被看見。」因此從四年前開始,她陸續在店內舉辦食農教育活動,邀請農夫講課,讓食材供應者現身,另也設計文宣介紹甜點的食材來源,鼓勵顧客直接向農夫購買。

 

參與新奇岩社會住宅「青創計畫回饋計畫」,則讓她有更大空間推廣友善食農理念。她與新奇岩社宅青創團隊製作Podcast「奇岩星球」,並主持該節目的「北投人X甜點師」專題,介紹北投小農的故事,再配合舉辦土地小旅行,例如去陽明山的桶柑園採摘蔬菜、在八仙六代園體驗割稻等,讓更多人知道北投的生活與農業如此接近,進而願意稍微改變日常消費行為:「如果大家原本在超市買菜的比例是百分之百,是否可能改為三成至五成的比例向青菜社的農夫買菜?」

 

一個從外地移居北投的甜點師,從米倉走向稻米的產地,以味覺喚起人們對北投的認識。這片風土不但湧出療癒身心的溫泉,也孕育風味獨特的物產,而以友善農業食材創作的甜點,又能回饋農人、土地、社區及社會,形成共好的循環。

圖:蘇怡帆於2018及2019年分別獲得世界巧克力大賽銀獎及金獎,「雙年世界巧克力大賽獲獎禮盒」即集結台灣茶酒交融的得獎作品。

圖:新奇岩社宅靑創團隊在八仙六代園舉辦土地小旅行,讓更多人了解食材與產地的故事。(圖片提供:蘇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