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無限可能,拿起畫筆有驚奇
文字 / 李宛澍
圖片提供 / 陳明芳、北投溫泉博物館
圓圓琴身如月,撥弄二條琴弦,吟唱傳誦人間悲喜,展現本土音樂的活力,每年中秋節前後,台灣月琴民謠協會與北投溫泉博物館攜手,舉辦月琴民謠祭。2016年,月琴民謠祭邁入第6年,當年邀請到前一年剛出道的素人畫家曾鳳麗女士參與其中,在二樓的榻榻米大廣間展出曾鳳麗繪製的22支月琴及22幅畫作,印有曾鳳麗花鳥作品的大片雪紡紗巾懸掛在注滿水的大浴池上方,池面上置放著一支手繪的蓮花圖案月琴。薄紗上的花鳥、如月的琴身與溫博館的彩色鑲嵌玻璃窗,倒映在大浴池粼粼水面,光影隨水波輕搖,為溫博館更增添一份寧靜美感。
圖:阿嬤畫家曾鳳麗。(圖片提供:陳明芳)
圓圓琴身如月,撥弄二條琴弦,吟唱傳誦人間悲喜,展現本土音樂的活力,每年中秋節前後,台灣月琴民謠協會與北投溫泉博物館攜手,舉辦月琴民謠祭。2016年,月琴民謠祭邁入第6年,當年邀請到前一年剛出道的素人畫家曾鳳麗女士參與其中,在二樓的榻榻米大廣間展出曾鳳麗繪製的22支月琴及22幅畫作,印有曾鳳麗花鳥作品的大片雪紡紗巾懸掛在注滿水的大浴池上方,池面上置放著一支手繪的蓮花圖案月琴。薄紗上的花鳥、如月的琴身與溫博館的彩色鑲嵌玻璃窗,倒映在大浴池粼粼水面,光影隨水波輕搖,為溫博館更增添一份寧靜美感。
圖:2016年臺灣月琴民謠祭主視覺。(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2022年臺灣月琴民謠祭主視覺。(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阿嬤畫家生命轉折 如同月琴堅韌生命力
曾鳳麗在2015年剛舉辦人生第一次畫展,台灣月琴協會理事長王沛瀅注意到這位素人畫家,於是邀請她以畫筆為活動增添色彩,她是月琴祭開辦以來首次邀請的女性藝術家,也是迄今年齡最高者。曾鳳麗是台灣阿嬤的縮影,受日本教育,如同那個時代的典型女性,20歲結婚,生養孩子,兒女長大就開始帶孫子,生活重心圍繞著家庭。經歷暮年的低潮,面臨人生的空巢期、感嘆歲月不饒人,無意間在家人鼓勵下開始畫畫,找到生命的重心,畫作鼓舞了自己,也感染身邊的人。
月琴是鄉土的伴奏樂器,從生活中而來,具有堅韌的生命力。台灣月琴協會使用曾鳳麗的作品作為活動主視覺,表現出月琴祭扎根本土、提倡台灣藝術的決心,更展現源自本土的藝術力量與生命的無限可能,一如阿嬤生命的轉折與精采再現。
曾鳳麗阿嬤的畫風自然童真,當她閉起眼睛,就會浮現想畫的花鳥蟲魚和人物。她淡定自信,給她畫布、廣告顏料、壓克力顏料,她毫不遲疑,下手就畫,不擔心別人的眼光和評價。雖然有人說,她是被家庭主婦耽誤的畫家,不過,女兒陳明芳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媽媽沒有接受過正統的訓練,她的天分像侏儸紀公園裡被密封在琥珀裡吸滿恐龍血的蚊子,童心被凍結,當她84歲拿起畫筆,才能在這個年齡展現出童趣畫風,「有充分的人生歷練與自信,仍保有童真筆觸與畫風,這是某種幸運。」看過不少人從小經過美術訓練,純真直覺的畫風就在過程中逐漸消失,再也畫不出來。
持續創作有驚喜 女兒全力栽培媽媽
開始畫畫後,曾鳳麗暮氣沉沉的人生得以新生。在女兒陳明芳眼中,媽媽生活重心圍繞著家庭,家裡只有往來固定的親友,當媽媽活到了七八十歲,思考與行為模式固定,像一棟老房子,女兒看到,畫畫這件事情就像在老房子旁邊蓋了一間溫室,種花種草,房子氣氛開始不一樣了。有了畫畫這個新話題,媽媽的想法與行為開始改變,願意嘗試新事物,「雖然是舊房子,卻有了新裝潢、新氣象。」陳明芳以房子比喻人身。
陳明芳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畫畫這件事變成阿嬤晚年生活的救生筏,讓她從低落的情緒谷底浮起來,84歲開始創作,86歲開了第一次畫展,之後,每年至少有兩場次的邀約展覽。只要找到開啟內在快樂與成就感的鑰匙,生命蘊藏極大可能性。女兒有感而發,「我們以為,人生過了二十歲就定型,六十歲可以退休了,我媽媽的驚喜在八十歲,她今年九十三歲了,還會繼續驚喜。」如今,2022年的鳳麗阿嬤已93歲,每日仍持續規律創作的生活,畫畫之餘,生活中最大的娛樂就是看八點檔長壽劇。
陳明芳是主題遊樂園的設計師,工作之餘,她全力支持曾鳳麗阿嬤畫畫、辦畫展,處理執行面瑣碎事務。想起媽媽小時候讓她們學跳舞、學畫畫,栽培兒女,如今她也用栽培媽媽的心情,幫媽媽打點辦展的大小事,把畫作轉成更容易融入生活的文創商品,即使公益性質的展覽,同樣盡心盡力,讓媽媽的創作展現價值,激勵人心,超過金錢對價關係。
陳明芳(右)全力支持媽媽曾鳳麗(左)創作。(圖片提供:陳明芳)
曾鳳麗阿嬤的畫風自然童真,常以花鳥蟲魚作畫。(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作品在北投被看見 一如老屋展現新生
2021年,新冠疫情爆發的高峰期,北投的歷史建物梅庭邀請阿嬤舉辦特展《幸福就像日常風景》,繽紛花鳥蟲魚與素樸日式建築混搭,開幕後吸引許多訪客,獲得好評。2022年10月,月琴民謠祭來到第12年,曾鳳麗的花鳥自然的作品象徵十多年有成的豐富生態意象,再次成為月琴民謠祭的視覺主焦點。
此外,陳明芳運用巧思,每年都將曾鳳麗阿嬤的作品轉化為可以帶著走的文創商品,其中,絲巾是非常受到歡迎的品項。因為,畫作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居家布置,曾鳳麗畫作色彩鮮豔,適合製作成絲巾,輕薄精緻,自用或當成贈禮都相宜。「透過文創商品,可以讓作品走得更遠,進入生活中」,陳明芳如是觀察。在梅庭駐點期間,陸續使用作品圖案開發萬用頭巾,繽紛花色做為織品花樣,用來當作頭巾、脖圍、口罩,百搭實用。
北投溫泉博物館作為一個實質或象徵的平台,讓許多人在此匯流,曾鳳麗阿嬤也是其中一位。阿嬤藉由繪畫展現出生命的新趣味與好風景,就如同溫博館重新開放後,透過各種主題活動與展覽向大家呈現北投不同的樣貌,持續新生。
圖:曾鳳麗特展《幸福就像日常風景》。(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曾鳳麗特展《幸福就像日常風景》。(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
圖:曾鳳麗特展《幸福就像日常風景》。(圖片提供:北投溫泉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