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再現北投藍染的原鄉

 

文字-編輯部

攝影-詹智鈞

圖片提供-北投文化基金會、黃新育

 

山谷裡的藍色驚豔

大菁的歷史被埋沒在陽明山上,藍染的美好成為斷了聯繫的藍色記憶,就像是一幅陽明山的拼圖少了一塊藍色拼圖,所幸,有越來越多人在這塊空白上努力,希望完整陽明山。

圖說:繩上飄藍染,民眾沐浴在藍染的手作魅力中(圖片提供:北投文化基金會)

 

陽明山曾是大菁產地,也是藍染的故鄉

臺北人的假日何處去?答案肯定是前往陽明山走一場山林饗宴,不管是紗帽山、面天山、冷水坑,抑或是近年來頗具挑戰性的大縱走,每條路線都能體會到大屯山系的壯闊美景,但卻很鮮少人知道,這片瑰麗壯闊的山野,曾經是大菁產地。

仔細查看陽明山的路,菁山里、菁山路、平菁街等,不難發現許多路名都帶有「菁」字,證明了大菁曾經在陽明山上留下深刻的「藍色歷史」。大菁又稱為「山藍」,適合生長在背陽的山坡地,容易繁殖。在十九世紀,大菁從中國被引進臺灣栽種,由於容易種植的特性,陽明山遍野都是大菁,從大菁萃取出的染料「藍靛」,以外銷為主,當時是臺灣出口金額的第一名,也連動了陽明山的藍染產業,極盛一時,到了二十世紀,研發出人造染料,藍染產業遭受衝擊因而沒落。

圖說:人們手持布料施展藍色魔法(圖片提供:北投文化基金會)

 

圖說:染布在流水中靜靜沉澱(圖片提供:北投文化基金會)

 

連結地方產業與學校特色課程的產業再生

大菁是陽明山失落的根,藍染是陽明山遺失的記憶,為了尋回根與記憶,有好多人加緊腳步,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屬於陽明山的藍染故事。

大菁的植株必須經過發酵,才能從葉子和莖部萃取出藍色的汁液,藍色汁液還需時間發酵,才能變成染料。

只有時間能夠成就藍染,也只有時間能夠寫出精采的家鄉故事。北投文化基金會大力推廣工作坊、也與北投的溫泉文化做結合,與溫泉業者合作,推出DIY的手作課程,希望讓更多人願意花時間認識藍染,讓藍染成為旅途中的一段有趣回憶,加深遊客對藍染的印象。

除了對外宣傳,為了讓在地學子認識這個失落已久的在地技藝,湖山國小也增加藍染課程,教導孩子們從認識大菁植株,種植、採收葉片、製藍、紮布、染布到晾乾,在這過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家鄉歷史,也能增加對家鄉的認同感。

圖說:北投位在臺北盆地北邊,陽明山腳下,從北投可以輕易到達多條郊山步道,領略四季不同的大自然風光

 

以藍染當引子,更認識陽明山

當藍染文化在北投當地重新扎根萌芽,北投文化基金會結合溫泉文化,讓外地人認識藍染,體驗藍染,使北投印象在遊客心中更加豐富多元。

當藍染成為一個在地特色,便能吸引更多人溯源,驅車前往大菁產地——陽明山,用雙腳、雙眼體驗陽明山的美好。陽明山因早期有火山活動,形成了火山錐、火口湖、溫泉等特殊地貌,還因為緯度和高度相互影響,同時孕育出亞熱帶氣候和溫帶氣候的植物,春季有爭奇鬥豔、相互怒放的杜鵑與櫻花,接著有潔白的海芋接力,讓賞花人潮絡繹不絕;秋季有芒草與楓樹與颯颯秋風共舞,將陽明山點綴成白紅一片。當遊客漫步在陽明山小徑,用美景當染料,染出屬於自己最獨特的記憶,使得身心靈都有滿滿收穫。

 

為北投產業、教育與體驗合而為一持續努力

北投有得天獨厚的美景、特有的溫泉文化與藍染技藝,這些都值得被保留並發揚光大。於是「北投學」應運而生,就是希望讓在地居民更了解自己的家鄉,進而推廣到全臺灣、甚至全世界。

一開始由北投文化基金會為開路先鋒,致力研究北投,不但贊助出版社發表與北投相關的學術論文,也設立獎學金,開設北投的學術研討會。種種的努力,就是為了實踐「北投憲章」中的理念:「在地的精神,代代的傳承」。

後來北投社區大學成立後,更努力落實北投憲章的理念,在社區中推動許多與北投相關之課程,利用北投的溫泉、美景、歷史文化,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而願意關懷社區與環境,讓北投重新發光發熱,成為一個美麗的居所。

百年前,天然的藍染耗時費工,敗給了速成的人造染劑,百年後,失落已久的藍染產業被人們重新找回,就像是一塊晾曬在陽明山頭,即將完工的美麗布帕。

圖說:春天的韻味綻放於陽明山花間

 

圖說:天空在翠綠之上留下柔軟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