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頁面上方視覺圖片

02北投地名的由來

2.北投地名的由來

圖片|北投溫泉博物館提供
北投溫泉博物館家徽計畫之一「凱達格蘭文化館」

 

「北投(Patauw)」這個地名,來自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平埔族北投社。17世紀初,西班牙傳教士艾基水(JacintoEsquivel)來到北台灣一邊傳教一邊調查殖民可能性,他在回報給上級的報告中提到北投(Quipatao):是由八、九個村落組成一個大的村落,有著豐富的硫磺資源。當地人拿硫磺和漢人商人交換印花布料、奎寧(藥)及酒。從這裡可以得知,聚落的人們已經認知到硫磺的經濟價值了。
不到30年後,荷蘭人也來了。從負責北台灣事務的西門‧給爾得辜(Simonkeerdekoe)提繳給總部的北台灣報告書裡,也可以看到他們將北投拼寫為:Kipatao(內北投)、Rapan(外北投)。
從上面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北投」這個名稱早在兩百多年以前(當時的中國是明朝)就已經確立了。

 

【延伸閱讀-關於「北投」意指「女巫居住地」之誤解】
19世紀中葉日本人來到台灣,安倍明義撰寫的《台灣地名研究》、以及來到臺灣進行文化人類學調查的伊能嘉矩在人類學學報上發表的研究報告,雖然只有短短一行,但都有提到「北投」。安倍明義說,這是西班牙人轉錄漢人地陪的發音,意思是「過去曾有巫女居住之地(この地に巫女が居住してゐた)」。巫女,在日語裡可以指清淨的聖女、負責祭祀活動的女性、或也可能是指部落社會中,兼具集團領袖、祭祀人員、醫療人員的角色,是相當定義不明確的用詞。因為用詞的不明確,加上後來部分人士直接從漢字解讀日語資料認為把漢字倒過來就通了,忽略了「巫女」一詞原意,反而把基督宗教中的女巫的概念加進來,結局變得更加混亂不清。以上就是將「北投」解釋為「女巫之鄉」誤解的形成過程。

 

【資料來源】
翁佳音、曹銘宗(2016),《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圖真相》台北市:城邦
鮑曉鷗(2008),《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台北市: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