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凱達格蘭族家徽
▲北投溫泉博物館家徽計畫之一「凱達格蘭文化館」
圖片 / 北投溫泉博物館提供
繪製 / 鄭培哲


「北投(Patauw)」這個地名,來自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平埔族北投社。

17世紀初,西班牙傳教士艾基斐(Jacinto Esquivel)來到北台灣一邊傳教一邊調查殖民可能性,他在回報給上級的報告中提到北投(Quipatao):是由八、九個村落組成一個大的聚落,有著豐富的硫磺資源。

當地人拿硫磺和漢人商人交換印花布料、奎寧(藥)及酒。從這裡可以得知,聚落的人們已經認知到硫磺的經濟價值了。

不到30年後,荷蘭人也來到這裡。從負責北台灣事務的西門‧給爾得辜(Simon Keerdekoe)提繳給總部的北台灣報告書裡,可以看到他們將北投拼寫為:Kipatao(內北投)、Rapan(外北投)。

從上面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北投」這個名稱早在兩百多年以前(當時的中國是明朝)就已經確立了。
 

資料來源 /
1. 翁佳音、曹銘宗(2016)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圖真相》台北市:城邦。
2. 鮑曉鷗(2008)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台北市:南天。
 

延伸閱讀 /

關於「北投」意指「女巫居住地」之誤解

日治時代,在安倍明義撰寫的《台灣地名研究》、以及伊能嘉矩在人類學學報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雖然只有短短一行,都有提到「北投」。

安倍明義提到,這是西班牙人轉錄漢人地陪的發音,意思是「過去曾有巫女居住之地(この地に巫女が居住してゐた)」。日語中的「巫女」,可以指清淨的聖女、負責祭祀活動的女性、或是部落社會中,兼具集團領袖、祭祀人員、醫療人員的角色,是定義不明確的用詞。

再加上,後來部分人士直接從漢字解讀日語資料,將「巫女」漢字順序調換解為「女巫」,忽略「巫女」一詞原意、同時加進「女巫」概念,最後變得更加混亂不清。上述為「北投」被解釋為「女巫之鄉」的誤解形成過程。


上一層 總說